首页\运营思维\电商平台设计(电商平台设计师需要做什么)

电商平台设计(电商平台设计师需要做什么)

作者: 初欣运营网 发布时间:2022-10-08 18:59:52

本文目录一览:

  • 1、电商设计主要做什么
  • 2、怎么做好电商网站的页面设计
  • 3、电商平台商品设计:商品的前后台类目拆分

电商设计主要做什么

电商设计工作内容:1、为日常的电商运营活动提供视觉支持,包含活动页面、商品页面、创意广告等,并不断优化;2、熟悉食品快消行业类目、有相关b2c电商平台旗舰店设计经验;3、配合商品文案制作有创意、有吸引力的设计页面;4、熟练操作PS、AI、DW等制作软件,熟悉HTML;5、设计感知能力强,色彩感、形式感强,思路开阔,能够把设计风格和商品特色有效结合。任职要求:1、为人正直乐观,有责任心,热爱设计、善于学习、沟通,有团队意识;2、具有电商设计经验,有坚实的设计基础和较高的设计水准,有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3、熟练运用设计软件。

怎么做好电商网站的页面设计

电商平台的首页该如何设计?

一、电商首页的设计思路,从上往下思路是:

1、形象展示

产品品牌是区别产品的重要标志之一,当顾客进入首页感受到这些差异并能够与其他首页有所区别,从而形成认知上的区分和对品牌的信任感。

2、搜索

用户使用搜索栏快速找到心仪的商品,快速定位目标。顾客从某一款商品页面进入首页时,意味着顾客可能有其他商品的消费需求,当顾客有明确的购买目的时,首页需要有搜索导购功能,帮助顾客快速方便地找到所需的商品。

3、推荐和活动

当顾客无明确购买需求时,需要一些推荐和活动来激发顾客的潜在购买需求,例如:新商品的推荐、促销打折、搭配减价。如果店铺正在做这些活动,就需要在首页的明显位置进行展示,以吸引客户下单。

二、一些电商首页设计的方法

1、模拟

在设计中,模拟指的是模仿熟悉的物体、有机体或者环境的特性,增加产品的适用性、喜爱度或者物品功能。设计有三种基本模拟:表面、行为和功能。

2、7±2法则

由于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局限,我们在处理信息内容最好的区间是5-9范围内,而一旦信息块超出人脑接收的范围时,记忆将会自动将超出部分信息过滤、弱化,为了用户提供明确的信息网站导向,导航栏目最多不超过9个,栏目过多会对用户造成混乱难以抉择。

3、曲线偏见

“曲线偏见”法则表示,它是指与带有尖锐边角的物品相比,人们更喜欢曲线造型的物品。从心理角度分析,尖锐的物品具备的是侵略、攻击和伤害,因此对于首页设计上我们绝大部分使用的曲线设计,对于直角等造型设计很少看到,一旦页面的尖锐设计过多时用户会自然而然的产生防御型心理,从而对软件使用产生抵触或者不适应等心理情绪。

4、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是一种信息过滤系统,如果说之前的模块都属于商品直接推荐的交易型电商,那么现在另一种新的电商形态内容电商,正在逐步崛起。这是一个感性的消费心理。这个商品推荐模块就是一个内容形态模块的快速入口。根据你最近的浏览记录,推荐了一些相关的帖子或者达人。因为每个人关注的商品都不一样。所以呈现的界面模块可能也不一样。在越来越多的软件中可以见到推荐系统。挖掘用户偏好,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提高用户的使用时间和留存率,从而到达市场目标。

三、设计总结

衡量一个电商网站首页不能只看视觉体验。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满足“好看”、“有格调”、“上档次”的视觉层面。你的关注点不只是颜色、字体、图片,还有业务的流程。电商本身就是一个购买流程。选购、意向、推荐都需要关注。电商首页是企业需求与用户需求融合的结果,一个首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产品的第一感官。闻峥文化设计团队注重深度调研、个性定制、创意设计的每个环节,达到商家的流量转化效果,提升商家产品销售。

电商平台商品设计:商品的前后台类目拆分

首先,说说前后台类目拆分。如果我们去深究历史,那会发现前后台类目的拆分最先是在淘宝老平台上做的。最早的天猫用了一个折中方案,通过在List/search页面里,嵌入大量的可编辑内容模块,可以让小二随时编辑,来形成导购路径。不过,这不影响分析的思路。

回忆一下小二与卖家的矛盾:小二为了导购,不停地调整类目属性;卖家为了商品的稳定,不希望调整。分歧其实是买家与卖家的需求矛盾,小二也左右为难,一方面导购是为了给买家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卖家不用经常折腾。

这里的本质在于,一个产品没法很好地满足两个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那怎么办?很简单的逻辑,把这个产品拆分成两个产品,一个满足买家,一个满足卖家。具体怎么做?大家去大超市逛一逛就能体会到了。

大超市里的商品,在货架上的陈列方式是变来变去的,随着季节、随着销售情况、随着特定事件会经常做调整。大超市还有一个地方是仓库,仓库的商品摆放是相对固定的,食品就在食品区,洗护就在洗护区。所以说,商品其实是要放在两个地方——前台销售和后台存储,对应两种分类方法。你应该懂了,很多时候,电子商务反而比传统商务落后,人家发展了数百年,一定有很多比我们“牛”的地方,要多多学习。我们也就是借助这样的方式,把前后台类目做了拆分,有了前台类目和后台类目。

简单地说就是:卖家通过后台类目发布商品,买家通过前台类目选择商品。

原来的那个类目变成了后台类目,还是一棵树,属性也还是属性,商品都是挂在后台类目的,按类目属性去挂。

前台类目的做法,简单地说,就是先按照前台导购的要求,再建一棵类目树,然后把这棵树的叶子类目去和后台类目建立关联关系,任何一个前台的叶子类目,都可以对应任何一个或多个后台类目,且不一定要是后台叶子类目,且可以增加属性筛选,且可以直接关联SPU,且可以增加各种商品筛选条件,比如买家信用、标题关键词、是否消保等。

用例子来说明。

比如女装,现在是夏天,我希望把超短裙调整得更容易被看到,就可以搭建“女装-超短裙”的前台类目,然后直接把后台类目里,也许是四五级的超短裙直接挂在前台类目的超短裙下。

比如说杰克琼斯卖得很好,你就建一个杰克琼斯的前台叶子类目,你到服饰里面的各个后台类目,把品牌是杰克琼斯的,可能有10个类目下的杰克琼斯品牌,都挂到前台的杰克琼斯下面,这意味着杰克琼斯所有的男装、女装、童装、配饰等都在一起了。

比如iPhone5S卖得特别好,小二就可以将iPhone5S建立一个前台类目,然后到后面类目把品牌是iPhone的、型号是5S的唯一SPU去挂到这个前台类目下。

我们再看一下下图。

右上方浅灰色处就是后台类目,下面颜色稍深处的品牌、性别、适合人群、适合场合等,就是属性,属性下面就是属性值,耐克(NIKE)、休闲、长袖等。左上方深灰色处就是前台类目。我可以在前台搭建“活力青春-街头运动”这样个性化的类目,然后把后台类目“女装-T恤”下“品牌=NIKE性别=男适合人群=青少年”的商品挂在这个前台类目下。

再强调一下,前台类目只有叶子类目下面才能挂后台类目。其实对前台类目来说,一般不会超过三级的,因为导购路径的长度问题,超过三级就没什么意义了。为了更好地导购,公共属性的概念也沿用到了前台类目里,如果一个前台父类目下面的所有子类目都有统一的属性,那么就可以把子类目的属性提取出来作为公共属性。可惜的是,到了2012年年初,这个动作还需要人来做,需要小二按一个按钮——提取公共属性,也希望后来的产品经理可以做出改进。

类目拆分为前后台的好处很明显,用相对固定的后台类目可以衍生出一个随时变化的前台类目,后台类目满足卖家,前台类目满足买家,皆大欢喜。后来,淘宝网、天猫、电器城等都是在同一套后台类目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不同的前台类目,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但晴朗的天空还有一片小小的“乌云”——买家在前台,通过前台类目找商品,而前台类目是小二“人肉”搭建的,那么很有可能,部分后台类目下的商品没有挂在任何前台叶子类目下,那就意味着,会有部分商品没法通过类目导购找到(当然,对搜索没影响)。

还好我们的产品经理很快赶走了这片“乌云”,我们给运营小二提供了提醒,告诉他们“后台类目覆盖率”是多少。但这还很不够,只是提醒他们,还没有提供很好的工具给他们,这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优化。

再回到上图,还有下方的一大堆旧概念,但对淘宝来说的新东西等着我们去消化。

10.旧的新概念:SPU/SKU及其他

做电子商务,SPU(有时候也说产品)、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商品这些词,要是分不清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那么,我们先来看看SPU吧。

天猫平台把后台类目的属性又做了很多细分,有一种属性叫“关键属性”,像服装的话,品牌和货号,这两个属性值组合起来,能够形成一个唯一确定的产品——SPU。SPU相当于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关键属性的确定,就确定一个SPU,苹果的iPhone5S就是一个SPU。

当时我们设想很简单,淘宝平台可能有很多非标准化的商品,但是作为一个B2C平台,最好所有的商品都是标准化的,这样方便我们管理。所以,我们觉得所有商品都应该对应一个SPU。虽然服装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从厂商这里出来,一个款式就是一个款式,一个型号就是一个型号,肯定是标准化的,肯定也是有SPU的,某款衣服,厂商没生产过狗屎黄,就不应该有卖家在卖这个颜色。所有的商品都有对应的SPU,意味着基本信息都有了,这个SPU定义下来以后,比方说他知道了一双鞋,品牌是耐克、货号是12345,这就是唯一的SPU。其他属性值都是挂在SPU上面的,不会因为卖家变化而变化,它是固定的、标准化的。

SPU下面挂商品,好比一双耐克12345,五个商家在卖,就是五个商品,商品与SPU的区别在于它和卖家有关。夹在SPU与SKU之间的商品,是B2C平台特有的概念,如果是独立的B2C,一个SPU不存在多个卖家卖的情况,直接分成SKU就可以了。

为了解释SKU,我们得看看“销售属性”的概念是怎么提出的,看似复杂的体系里,一个又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

以前,淘宝买家买东西的时候,买一件衣服,需要给商家备注说,我要“黑色”、“XL号”的衣服。而卖家发一个宝贝,也只能发诸如李宁牌、56789货号的衣服,发一件上去,上面有好几种颜色,好几个尺码,但是库存只有一个,把所有的尺码库存都合在一起。库存都是合在一起的,事实上黑色大号只有10件衣服了,但是因为总库存是100件,这个时候如果有12个用户买了黑色大号的时候,后面两个就没有库存,没办法卖了。

这其实是库存管理的概念,现实场景的应用,你在成交量不大的时候,这些都好解决,你可以说:“对不起,没了,退款,能不能换再大一号的,宽敞点凉快。”但是如果在B2C平台要自主购物的话,这是不能解决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对商品进行分类细化,于是提出了销售属性的概念。本来,这在线下是一个很正常的分类法,但2007年的淘宝产品经理们,没有什么线下经验,所以当时想了一个叫“最小购买单位”的概念,后来我们发现,它跟线下的SKU——标准库存单位——其实是一回事。

当时我们的选择,希望把SKU尽量做简单,我们认为iPhone5S不管是白的还是黑的,因为跟SPU只是一个属性上的差别,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没有把它们当作两个SPU。颜色、尺码等,就成了现在的销售属性。

(注:2012年年初,天猫又提出了SPU的SKU化,简单说就是把进过销售属性细分的SKU当作SPU来管理,从而使得SPU与线下库存管理一致。有兴趣了解详情的同学,不妨加入天猫吧。)

最后,我们还要提一下“商品属性”的概念,有一些属性,比如新旧程度、保修方式、附加服务等,跟SKU、SPU都没关系。举个例子,对于买手机的人来说,只要在中国买手机,就有保修区别,有的手机是全国联保的,而另外一些手机只提供店铺保修。这个属性就属于商品属性,既跟SPU没有关系,也跟SKU没有关系,和卖家有点关系。虽然只有很少的属性是商品属性,但我们提出这个概念,这样整个商品体系相对就比较完整。

好了,天猫平台比较特别的新东西就讲得差不多了。大家还记得那个苦逼的淘宝平台吗?又是一两年过去了,那个平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就这样,时间到了2009年。

产品上、业务上,天猫都做了很多创新,但是,成交量没有做起来,当时是每天200万,第一任总经理离职时也不到400万,基本上没多大的增长,为什么?天猫是一个独立网站,没有足够的商品吸引买家来,买家没有来就没有成交,没有成交公司就没有耐心,没有耐心,总经理就离职了。淘宝商城本来是一个事业部,这个事业部不到一年就解散了,招商的重新归招商,运营的重新归运营,都回到淘宝去了。

差不多过了三个月,公司又坐不住了,觉得B2C我们不能放弃,怎么可以放弃,当时就去讨论自己为什么做不起来,很重要的结论就是说淘宝商城在独立发展,没有办法充分享受淘宝现有的优势——用户和流量。当时基于这个指导思想,高层就决定要把B2C合掉,这里是指商品、交易等底层系统。阿坚是整个过程介入最多的产品经理,2007年他把天猫搭起来,2009年合掉。

整个2009年,我们把天猫和淘宝合掉。但是当时有两种选择方式,一开始的想法是把商城数据迁回淘宝。第二种,是阿坚的建议,说这样拆掉太可惜了(这是他自己做的产品,整个商城自己辛辛苦苦搭起来,废掉确实太可惜了),能不能把淘宝升级成淘宝商城这样,然后再合掉。前面的合法三个月就够了,后面的合法可能需要半年。当时争议很大,有的支持第一种方案,有的支持第二种方案,最后有一个人做了关键决定,就是老陆——铁木真(淘宝第二任老大,2013年接替马云成为阿里集团的CEO)。

以下为八卦,由阿坚口述:

老陆刚来淘宝不久,有一次我跟他开会,他在那里提一些建议,感觉老陆什么都不懂似的,心里说这个CEO是不是不靠谱。但当我听到老陆说“商城这么好的体验,怎么能放弃掉”时,我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老陆在关键的时候,作为一个CEO,做了一个关键的选择。CEO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关键时刻做关键决定,我立马就觉得他是非常合格的CEO。BC整合就是把商城这套体系搬到淘宝,也就是那一年淘宝最大的项目——五彩石(后面还会多次提到这个项目)。

整个淘宝,一半开发围着一个产品经理转的体验,将来估计是不会有了,这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可遇不可求。

这个体系搭好以后,整个淘宝体系基本没变过,哪怕是2011年6月,淘宝与天猫在组织结构上分离,到2012年中也是这样。还有一些值得说的事情,罗列一下。

有很多年,天猫是要求卖家发布商品的时候,必须挂在一个已有的SPU下,所以,当这个SPU还不存在或者卖家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要求卖家中断商品发布流程,先去发布SPU。这个问题困扰了卖家很多年,2011年才得以解决。

其实,这背后不是技术上能不能解决,而是我们对B2C平台的管理尺度问题,是松还是紧,这个度在哪里的问题,这一直都在思考。现在看来,之前的设想过于理想化了,体系过于死,卖家发布商品不应该有这么多约束。作为我们平台方来说,虽然管理商品应该尽可能标准化,但不应该把所有东西都强加给卖家。

早期,我们的设想很简单,一个苹果iPhone5S要有商品质检,必须要有SPU。我们信任每一个商家,都会发一个标准的SPU,这个商品发过以后,其他商家就不需要发。所以说意味着第一个发iPhone5S的商家,必须先发布一个SPU,后面来只发商品就行了。

允许他发SPU,事实上对于服饰这种非标准化类目来说,基本上就变成发一个商品都要发一个SPU。所以卖家发一个商品,先要发一个SPU,这很麻烦,卖家很痛苦。因此,后面我们就把这两个过程合掉了,买家发一个商品的时候,我们会去判断有没有这个SPU:有这个SPU,那就直接发商品;如果没有SPU,就自动挂一个SPU上去。

这里面还有个插曲,在先发SPU后发商品的年代,有一段时间,我们发现有的商家实在不靠谱,发的SPU错误百出,于是在部分类目还提出了“信任商家”的概念,即把部分优秀的商家识别出来打标,只有这些商家可以发SPU。这样造成了更麻烦的问题——非信任商家有可能发不了商品了,因为相对应的信任商家还没有来得及发SPU。

这是个控制尺度的问题,最后再说说对商品分类的深度思考。我们一直说,商品管理的核心就是分类,那么广义上讲,商家、垂直市场等也是区分维度。

不过垂直市场不是简单的分类,它是基于商品的特征,在分类无法提供的信息上进行了区分,那就是服务。服务的标准,如果你只是把手机划出来,这个手机垂直市场如果跟其他品类没有任何区别,其实没必要叫垂直市场,叫手机类目就可以了。只有当手机商品本身还有其他服务特征的时候,我们才需要搭一个垂直市场,比如延长保修。

类似“消保”这种给商品打标的动作,也是差不多的概念。比如消保是跨类目的,“假一赔三”可能只针对化妆品。

对整个淘宝商品体系最熟悉的产品经理们认为,商品体系最大的缺陷,就是非常僵化。一个体系太严谨了,不一定是好事,它会很难有新东西涌现出来,没法进化。淘宝其实是一个平台,需要有序的百花齐放。

这也就是淘宝内部从2012年开始提的第五代商品管理,它的关键词有:搜索、标签化、场景化。不过,这是最新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看不清。未来路在何方,是各位产品经理自己走出来的,我们拭目以待。

整个商品管理的发展方向,大家觉得有一种可能,就是搜索,卖家无序地发商品上去,强大的搜索就是商品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