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运营思维\重庆市第一任书记(重庆第一位书记)

重庆市第一任书记(重庆第一位书记)

作者: 初欣运营网 发布时间:2022-11-19 00:56:09

本文目录一览:

  • 1、七十年代的一位重庆市委书记,女性
  • 2、重庆市委书记?
  • 3、罗广斌的介绍
  • 4、建国后重庆市的历任市委书记和市长是谁?
  • 5、陈锡联力压王近山,34岁成为最年轻兵团司令,当重庆首任书记
  • 6、陈锡联是谁?

七十年代的一位重庆市委书记,女性

建国后历任市委书记:

陈锡联 1949.12.02~1950.09市委第一书记(下同)

张霖之 1950.12.24~1952.08

曹荻秋 1952.09~1956.06

阎红彦 1956.06~1959.09

任白戈 1959.09~1967.05

蓝亦农 1967.05.16~1968.12党的核心小组(文革时期,没有第一书记一职,市委被核心小组代替,下同)

段思英 1968.12~1969年上半年

何云峰 1969年上半年~1973.12

鲁大东 1973.12~1977.12市委第一书记(恢复设立,下同)

钱 敏 1977.12~1978.08

丁长河 1978.08~1980.03

于汉卿 1980.03~1985.02

廖伯康 1985.02~1988.08市委书记(不再设立第一、第二、第三书记等,改为书记和副书记,下同)

肖 秧 1988.08~1993.04

孙同川 1993.04~1995.10

......没有女性哦

重庆市委书记?

截止20202月3号,重庆市委书记是陈敏尔。

陈敏尔,男,汉族,1960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

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曾担任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扩展资料:

人物履历:

1978-1981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

1981-1982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宣传部干事

1982-1983年浙江省委党校理论师资班学习

1983-1984年浙江省绍兴市委党校理论教员

1984-1987年浙江省绍兴市委宣传部干事、副科长

1987-1989年浙江省绍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9-1990年浙江省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0-1991年浙江省绍兴县委副书记

1991-1994年浙江省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

1994-1996年浙江省绍兴县委书记(其间:1995-1996年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6-1997年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绍兴县委书记

1997-1999年浙江省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

(1995-1998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学习)

1999-1999年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

1999-2001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

2001-2002年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

2002-2007年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07-2012年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

2012-2012年贵州省委副书记

2012-2013年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13-2015年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

2015-2016年贵州省委书记

2016-2017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7-2017年重庆市委书记

2017-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罗广斌的介绍

罗广斌(1924-1967),作家。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

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文化大革命”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身亡,时年43岁。

扩展资料

《红岩》的诞生

1958年,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这年10月,他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信,要出版他们关于狱中的回忆录。1959年2月,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合作的《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

1958年11月,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语今来到重庆,他敏锐地感觉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狱中斗争事迹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于是便决定向当时在重庆市委工作的罗广斌、杨益言约写长篇小说。

写《红岩》这样规模的长篇小说,不完全脱产,不全力以赴是写不出来的。于是朱语今便向重庆市委提出建议,希望市委支持共青团的出版事业,给罗、杨提供一切写作方便条件,能让他们先脱产出来写作。

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书记李唐彬都很重视朱语今提出的写长篇小说的建议,决定要把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考虑,并指定市委组织部长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小说《红岩》的创作。

由于得到市委的支持,因此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比如:准许罗、杨查看有关敌特档案,提供在押的敌特分子。

罗、杨终于在众多的敌特档案中,发现了一整套跨度长达15年之久的特务日记,使罗、杨对特务内部互相倾轧、尖锐矛盾、发展变化,以及各种人物的面貌、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

不仅进一步提升、丰富了罗、杨已掌握的素材,而且加深了罗、杨对敌特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具体感受。这为罗、杨后来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高层的军统大特务的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红岩》正式出版前的关键时刻,市委决定了两件事:一要作者依靠专家指点拜沙汀为师;二要他们到北京学习参观。这两个举措,使罗、杨和《红岩》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可以说,在《红岩》整个创造过程中,重庆市委对罗、杨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在《红岩》没有定稿前,要求他们集中精力写作,不定稿,不准拿出去发表,以免分散精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在《红岩》出版后,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又向罗、杨二人提了三点建议:

“一、冷静下来,倾听意见,反复思考,暂不表态。二、摆脱《红岩》的具体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当时的斗争,以此检验《红岩》已经达到的和尚未达到的要求;三、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思想上、艺术上提高一步,以便今后更好前进。”

由此可见,小说的写作与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具体负责组织的肖泽宽。当时肖泽宽年仅41岁,作为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并非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尽心尽力,工作深入,方法得当,有效地领导了小说《红岩》的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广斌

建国后重庆市的历任市委书记和市长是谁?

1981年9月至1985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四川省重庆市委第一书记。

陈锡联力压王近山,34岁成为最年轻兵团司令,当重庆首任书记

作者:相忘于江湖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扬威之战,也催生了诸多特殊兵种。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作用巨大。

志愿军炮兵的台前,是炮兵指挥所主任匡裕民、炮7师师长颜伏等一线指挥员,而幕后英雄则是福将陈锡联。我军的“小钢炮”,打败了17国联军的大炮。

女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这话搁在陈锡联身上,一点也不违和。

陈锡联,1915年出生在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14岁参加了徐海东、詹才芳的游击队,跟随詹才芳来到红四发源地七里坪,参加了红军。

1930年6月杨家寨战斗,第一次上战场的陈锡联趴在地上不敢动,班长孙玉清鼓励他不要怕,教他如何冲锋陷阵。此战歼灭郭汝栋2个连,陈锡联也得到了锻炼。

8月,徐向前红1师在黄安四姑墩歼敌2个团大部。接连几仗下来,15岁的陈锡联勇敢出了名,营长高汉楚点评: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

1930年10月,红军打下光山县城,陈锡联碰到连长孙玉清,孙玉清拿出几个铜板请客,陈锡联10几个人也凑了点钱,买了几根油条、一碗鸡血汤大家分着品尝。不料,被打成“吃喝委员会”成员,要被处决,幸亏视察的军长徐向前制止了抓捕。

徐向前说,几个穷孩子跑出来闹革命,不就是肚子饿了一起吃点东西嘛,抓的放掉,没抓的不许抓。一句话救了陈锡联,直到晚年,陈锡联都念念不忘。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22岁的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炸毁日机24架,有力配合了忻口战场,受到总部嘉奖,南京也奖励大洋2万元。随后是神头岭、响堂铺、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任3纵司令员,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战役。1947年进军大别山,打开了宛西局面。1947年4月,豫北战役全歼敌第2快速纵队。

淮海战役,陈锡联攻占宿县,率西集团中野1、3纵和华野13纵队围歼黄维。

1949年2月,陈锡联力压“疯子”王近山,出任3兵团司令员,时年34岁,是最年轻的兵团司令。渡江后迂回大西南,攻占“陪都”重庆,成为重庆第一任书记和市长。

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往往决定了战争胜败和进程。

抗战时期,八路军吃尽了没有重武器的苦头。解放时期,临汾、太原攻坚战没有大炮僵持不下,淮海战役最后也是靠三野大炮解决了问题。

相反,辽沈战役打锦州大炮显威,平津战役大炮助力29小时拿下天津。

1950年4月,我军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炮兵。炮兵掌舵人,主席首先想到红军的“小钢炮”,这样的虎将负责炮兵当然是内行。 陈锡联接到主席点将,忐忑不安,担心没有统率一个兵种的经验,怕干不好。刘邓首长勉励他,只要革命需要,不会可以边干边学。

1950年4月,陈锡联调任炮兵司令员,后兼炮兵学院院长。

不到半年,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第一批13兵团6个军18个师,每个师有一个75毫米山炮营12门,3个迫击炮连30门,加上营、连迫击炮一个师火炮约50门。加上3个独立炮兵师参战火炮320门,与美联军相比差距很大。

志愿军炮兵口径偏小,炮弹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力、畜力行军。

反观美联军,仅美第8集团军就有火炮2900多门,近一半100毫米以上重炮,240毫米重炮18门,美军一个师就有火炮800门,是志愿军的16倍。

第一仗云山之战,志愿军39军8个团进攻只有2个炮兵团。第三次战役,志愿军6个军炮兵6个团,包围美军也很难吃掉对手一个团。相反,在美军火力打击下,志愿军伤亡很大。第4、5次战役,在美军“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战术下,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1951年4月,彭总要求各兵种司令员到抗美援朝前线开会。

回国路上,陈锡联遭遇美机轰炸,一行人趁夜色躲进壕沟,等美机飞走才重新上车。回国后,陈锡联在国内精选8个师加入炮兵,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组建8个训练基地,进行短期突击、战时训练,及时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随着大批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到来,志愿军火力加强。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火炮已增加到2000余门,还有火箭炮团。铁原阻击战,24门喀秋莎火箭炮起了关键作用。

1952年底的上甘岭战役,美军320门火炮43天打出了200万发炮弹,还是没有拿下上甘岭。志愿军133门火炮24门火箭炮也打了40万发炮弹,杀伤敌军14000人。

1951年11月马良山之战,志愿军一个步兵团,火力支援3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12月,主席指出:秋季作战取得胜利,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1953年3月丁字山之战,志愿军一个团攻坚有12个炮兵团支援。等到了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志愿军1100门火炮已经对美韩形成1.7:1的优势。接着,志愿军第一个合成军16军小试牛刀,猛烈的炮火就让联军感到了威慑。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停战谈判,联军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陈锡联的大炮还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1958年8月23日 10月5日,我军炮兵36个营、海岸炮兵6个连460门火炮,对金门胡琏380门火炮进行了多次突然炮击。

1959年,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69年3月,和肖全夫一起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用大炮捍卫了领土。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其中有7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主席特地让陈锡联带李德生到沈阳军区熟悉情况。

之后,陈锡联深得器重,多次主持军中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陈锡联牵头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调动部队组织抗震救灾。

1999年6月10日,开国上将陈锡联病逝,享年85岁。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陈锡联是谁?

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30团政治处通讯班班长、团通讯连指导员。1933年任红30军88师263团营教导员、团政委。1934年任红4军11师副师长、师政委。参加了长征。1935年后,历任红4军10师政委、师长,红4军11师政委,红4军10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长。同年10月19日,在他的率领下,袭击了山西代县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24架作战飞机,歼敌160余人。阳明堡机场作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我军取得的又一重大军事胜利。1938年4月任385旅副旅长。6月任旅长。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任129师太行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兼川东军区司令员。1949年10月兼西南局委员。1949年12月兼重庆市第一书记(至1950年9月)、市长(至1951年1月)。1950年1-9月兼重庆市政协主席。1950年6月-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4月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1954年11月兼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5年-1957年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兼任解放军炮兵学院院长。1959年10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第一书记。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68年5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1970年3月-1971年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1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1969年4月-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1975年1月-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2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免),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