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运营思维\应纳税总额是否包括免抵税额(抵免应纳税额是什么意思)

应纳税总额是否包括免抵税额(抵免应纳税额是什么意思)

作者: 初欣运营网 发布时间:2023-02-07 00:33:37

本文目录一览:

  • 1、企业年报的纳税总额包括留底低税的吗
  • 2、论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
  • 3、“占应纳税额10%以上”中的“应纳税额”如何理解
  • 4、老师,请问工商年报的纳税总额包括减免的金额吗
  • 5、免抵税额算纳税金额吗
  • 6、工商年检的全年纳税总额包括哪些税,是根据什么填的。

企业年报的纳税总额包括留底低税的吗

在工商年报中的纳税总额,不包括期末留底的税额。

新出台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企业年检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年度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机关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论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一)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贸体制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逐步取消WTO规则禁止性的出口税收支持措施,另一方面要用足规则并未禁止的税收杠杆来支持外贸的发展。WTO允许成员国采取出口退税的措施,规定只要出口退税额不超过出口商品实际所含税金,出口退税就不能被视为出口补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第六条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出到另一缔约国领上,不得因其免纳相同产品在原产国或输出国用于消费时所须完纳的税捐或因这种税捐已经退税,即对它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GATT附件九《注释和补充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免征某项出口商品的关税,免征相同商品供内销时必需缴纳的国内税,不能视为一种补贴。”GATT在东京回合拟订的《补贴与反补贴条例》中提交了一份“出口补贴示例清单”,该清单列举了12种出口补贴的方式,其中规定“对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间接税的免除或退还超过对用于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征收的间接税”属于出口补贴。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了GATT的有关规定,并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有相同的明细规定。 一、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缺陷

(一)退税方法不统一使税务机关难以执行出口退税政策。

从1994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出口退税方法主要有免退税;免抵退税(先征后退);免税三个政策,其中先征后退因资金流过于庞大,在2002年被经过完善免抵退税彻底代替。具体表现为:对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对外贸(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商业)企业实行“免退税”政策;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免税”政策。这些退税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为适应退税方法人为的划分生产和外贸企业两种类型。“免抵退税”和“免抵”税最大的区别在于“抵”税,由于抵税的存在,使得两者的计税依据不同。在“免抵退税”中,出口收入是主要的计税依据,而“免抵”税中,购货价值是主要的计税依据。两种计税方法要求的企业记账方式完全不同,“免抵退”税基本符合现行的会计制度,“免退”税则要求出口企业的外销与内销税金应分别记帐,外销的进项税金不得和内销进项税金混合以避免抵扣的发生,这种记帐方法在进出口经营权没有放开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执行,当进出口经营权已成为企业的一般权利,越来越的商业企业拥有了进出口经营权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外贸企业,商业企业内贸金额远远大于外贸金额,只有少数的保留的传统外贸企业侧重于外贸,因此要求大量的从事少数的外贸业务的商贸企业学习分开记帐、学习两种退税方法不合乎经济发展的需要。

尽管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的退税都是对企业进项税金的退付,但由于两种企业的计税依据的不同,税务机关不得不人为将企业划分为生产和外贸企业两种类型,且二者不得兼容。这种划分也造成了实行“免抵退”税和“免退”税企业的税负不公,例如,在“免退”税中,运费发票、农产品发票不能退税,而在“免抵退”税中,运费发票、农产品发票则可以退税。

二是为解决划分上的漏洞,税务机关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政策,增加了管理难度。对征税而言划分生产与商贸企业,从增值税发票实行当期认证当期抵扣后,生产和商贸在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上就没有大的区别了,划分的目的更多地出于管理的需要。退税则不同,划分的目的在于区分计税方法,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被划分为生产企业则实行免抵退税方法,其所有的合法进项税金都可以参与退税;如果一个企业被划分为外贸(商贸)企业企业,则只能对增值税发票进行退税。在现实经济现象中,工贸一体化的企业占很大的比例,即生产企业也有商贸行为的发生,外贸(商贸)企业也有自己的生产能力。但在退税操作中,税务机关要求企业只能根据自产业务比例来确定选择按生产还是按外贸企业的来办理退税。而一旦选择了,企业就无法根据市场或自身发展需要来确定出口策略。例如,为了解决生产企业收购产品的退税问题,总局先后下发了4个文件解释视同自产产品的一系列规定,包括试点企业的收购非自产产品,但是,政策执行中享受优惠政策面太窄,对于非试点出口的企业、企业出口非视同自产产品则实行征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显然既不是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是公平竞争的需要。只是出于加强税收征管可能出现的漏洞需要。

三是小规模纳税人免税存在的问题。在征税政策中,为加强商贸企业企业管理,商贸企业的一般纳税人认定必须是销售收入达到180万,180万标准是一道主要门槛。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商贸企业而言,这一标准曾备受批评,商贸企业有了进出口经营权却达不到一般纳税人标准,收购货物也不能退税。于是,总局出台了按“外贸企业管理的一般纳税人”的规定,同意小规模商贸企业可以接收增值税发票,可以出口退税,暂时平息了批评。这一政策反应的退税问题远不止商贸企业不能退税这一点,实际上,达不到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生产企业也不能退税,只能实行免税政策。因此,解决了商业企业的出口退税问题,相当于把生产企业推向商业企业;另外,出口企业完全可以在做退税业务的基础上收入达到180万标准,申请一般纳税人,出口(含加工贸易)的收入达到此标准非常容易,这一发展趋势显然和加强商贸企业管理得初衷相违背。

(二)出口退税政策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这一思想使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现行的退税政策,只有少数产品实现了零税率。多数产品有退税但不完全。这也为退税政策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近几年的退税率变化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从2004年起,国家相继取消了初级产品、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退税率的降低和取消,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例如,2005年取消的“加工出口专用”钢材免抵政策使花血本投入高技术钢材生产线的企业面临倒闭。

退税政策和征税政策一样应具有固定性,它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退税政策的不稳定使我国的出口企业不但要面临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也要抵御政府宏观政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实际上,我国的退税政策在国际上已公开化,企业和外商签订合同时,外商也会考虑我国的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而言,退税不体现任何的利润,但不退税或降低退税率则会给企业带来亏损。因此保持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会稳定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

另外,退税思想转变后,配套政策不能及时更新出台使出口退税政策面临窘境。由全面的退税,到降低或取消退税,再到出口产品征税,但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及时更新出台使现行的出口退税面临很多窘境。

总体上,征收增值税的出口收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取消出口退税货物的出口收入;二是免抵退税或免退税企业出口货物单证超过规定期限未申报或者未收齐的出口货物收入;其它规定需要征税的出口货物收入。毫无疑问,取消出口退税货物的出口收入征税无可厚非,征税的本身就意味着不鼓励货物出口,在国内,该产品紧俏或者生产该产品会导致国内经济形势紧张。

但是,免抵退税或免退税企业出口货物单证超过规定期限未申报或者未收齐的出口货物收入征税则值得商榷。2004年实行得自出口日期起90天申报出口退税政策是为解决“免退”税企业退税前松后紧、“免抵退”税企业免抵税额不能及时实现而出台的。它可以解决退税财政支出的前松后紧和税务机关免抵税额的及时实现等问题,保证税收任务的及时完成。应该说免抵退税的单证不齐征税政策本意不在于征税而在于惩罚,在于督促企业尽早收回出口货物的单证以及时实现免抵税额。但是,企业90日内不申报或者单证不齐很多情况是由于政府各部门信息不完全共享、企业合同约定等客观原因造成,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在以后出台的关于征税的执行表述的都留有回旋余地,提出了有特殊原因可以申请延期退税。

这种政策的制定不但增加了许多人为的判定因素,同时也模糊了企业合理的可以不退税业务,使征税政策难以执行,从企业代理出口和普通发票、农产品收购发票退税政策中可见一斑。外贸企业给个人和没有进出口资格认定的商业企业代理按现行的政策是不能开具代理出口证明(开具了也不能退税),代理出口显然代理方不能申报退税,简单的定义不申报就征税行不通;外贸企业取得普通发票或农产品收购发票出口的货物不申报退税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免退税政策要求申报退税的发票必须是增值税发票,一方面是企业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另一方面不申报退税要征税,出口企业无路可走。总之,想通过对不申报退税的收入进行征税,达到堵住税收管理上的漏洞,加强税收征管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不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解决,势必影响到出口产品不退税产品征税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三)目前实行的两种退税方法的不足之处

1、免退税方法的不足:

行的免退税方法采用内外销分开记账,在原理上完全放弃了“抵”税的思想,因此外销收入不参与退税的计算中,外销收入的全部免征也就要求退税时只能依赖出口数量来控制退税数额。这种依赖导致了免退税方法过渡的依赖出口报关单。事实上,出口报关单是证明出口的凭证,是出口退税的参考凭证,过渡的依赖报关单使出口退税管理越走越窄。如果出口商品在流转环节足额缴税,即使出现骗税,也是在缴给国家的税收基础上退付税金,骗税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在增值税管理中,摒弃了纯增值额计算增值税的概念,采用的是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的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工作实际的需要,不可能要求企业一一确定企业的增值额。免退税方法恰好走入了这个误区,在抛弃了外销收入后,免退税方法只能采用通过出口数量来计算出口退税,加权平均(目前实行的单票对应方法也是区域加权平均的一种)方法是解决数量和金额的唯一纽带。通过出口数量来计算出口退税,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精准确定出口产品的数量,而出口产品的数量只能通过海关报关单来取得。参阅报关单数量计算出口退税容易产生以下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

(1)、海关的出口报关系统是在H883基础上建立的,其出口货物完全采用国际标准名称和数量单位,而增值税的开票系统采用中国的名称和数量单位,这两者在目前和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统一,如果以一一对应的概念退税,则会出现名称和数量不一致的情况,当货物已经出口无法验证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的审核只能严格就票审票;如果企业为保持数量和名称的一致性在货物出口后再向企业索要发票,则完全打乱了增值税的开票时间的规定,因为购货企业开发票给外贸企业是内销过程,应按照增值税的规定开具发票,假定后开票是合理的,也会造成供货企业的税务机关无法核实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影响企业的征税管理,毕竟供货企业内销时还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习惯单位来开具发票。因此要求企业按照H883系统开票显然会打乱现行增值税的管理,不按照H883系统开票退税又无法审核通过,问题的出现显然是以数量的一一对应来确定出口退税造成的。

(2)、如果购进产品是易损耗、易挥发或者自然损耗,则按数量退税将不能完全退税,很明显该损耗也是应该的退税;就如购进产品如果为吸水性增加重量或者膨胀型产品增加体积,退税不能多退一样。

(3)、如果购进产品为原料或配套产品;则报关单出口商品数量和名称完全不能一样。退税审核将无所适从,目前的电子化管理系统只能用一些特殊录入的方式解决,人为的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对纳税人财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也提高了要求。

免退税方法由于抛弃了出口收入,使出口收入一直游离在增值税纳税管理之外,打破了增值税的链条,也使税务机关在办理出口退税时不得不保留企业申报的增值税发票,以避免企业把已退税的发票参与到抵扣中去。在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到位,进出口经营权没放开以前,集中、统一、单独的管理模式适合免退税方法,这种方法在当时的征管模式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进出口经营权放开后,更多的商贸企业参与到退税中,这种抛弃收入、从企业帐上分清内外销的方法就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2、免抵退税方法的不足:

(1)现行的免抵退税方法,以增值税纳税申报为依托,不改变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为大原则,进行免抵退税申报,尽管在形式上与征税结合,但实质上还是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脱节,和征税管理仍然处于两层皮状态。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及“抵减额”的存在,使出口退税又从企业的征税链条中单独分化出来,免抵退税过于复杂。

由于退税政策的不统一,在政策出台时,政策的制定者尽管没有人为的把企业分成生产和外贸企业,但是由于存在着两种退税方法,执行者不得不按两种思维思考,因此政府统一现有的退税方法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显然免退税方法不适合统一运用,它不符合客观规律,进项税金尤其是水、电、燃料、动力的进项税金对生产企业不可能分为内销和外销,所以免退税不可能应用于生产企业。那么免抵退税可不可以应用到外贸企业上来,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现行的免抵退税方法过于复杂,并且仍然和征税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必须改进现有的免抵退税办法,才能统一现有的出口退税政策。

一、免抵退税方法的改进主要内容

统一退税方法,取消免退税方法,简化现行的免抵退税方法。按“先征后退”办法原理,将出口收入纳入征税管理中,取消现行的征退税两条线,保持与现行免抵退税办法计算结果一致。主要内容是有以下几点:

1)确认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和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概念:

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和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的计算

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当期货物销项税额(含外销收入)-当期进项税额-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税率

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外销收入-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退税率

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进口料件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

外销收入=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

2)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额和当期增值税免抵税额的计算

(1)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0时

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

增值税应退税额=0

免抵税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

(2)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0时

增值税应纳税额=0

增值税应退税额=|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

免抵税额=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

(3)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0时

增值税应退税额=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

免抵税额=0

(4)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0时(主要因退运、进料加工抵扣)

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增值税应纳税总额

增值税应退税额=0

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留待下期继续抵减

免抵税额=0

简化办法原理上要求单证齐全计算当期增值税应退税总额,它将出口收入完全纳入征税中,实际上是要求企业举证该收入符合退税政策,避免了预免预抵问题的发生,废除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单证不齐、单证补齐等现行管理中复杂且混乱问题。促使出口企业进一步提高及时办理和索取证明其货物出口销售所必需的各项法律文书单证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现在的商贸企业中,统一退税政策变成可能。

二、综合调研,取消部分产品退税政策,稳定退税产品的退税政策

稳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很重要,对保持政府的诚信同样很重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对现行的退税产品综合调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大面积取消退税率,尤其是取消不可再生类、高能耗、高污染类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同时考虑恢复出口退税零税率政策,将实行出口退税的产品做到应退尽退,稳定出口产品的退税政策。从心理预期来看,取消退税率出口企业可以接受,将不退税产品恢复到零税率、完全退税会受到出口企业的欢迎,而将退税的产品降低或取消退税率则会导致政府的决策地反复、失去政府的信誉。

三、改变退税管理单据的审核重点

1、税务部门退税政策执行中应取消收汇核销单的管理,淡化报关单的管理,重点转向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在退税管理中,核销单的处于最轻的地位。退税政策的本身是不需要核销单,即使企业没核销应收帐款是外币的也完全可以退税,核销自身也有外汇管理局在监控,退税需要核销单是为了保证国家外汇收入手段之一,但就目前的我国外汇储备状况及采取的浮动汇率的汇率政策,取消退税核销单的管理应不会出现外汇外流的情况。因此,取消退税核销单符合现在的经济运行的实际。

2、在报关单方面,现行的免抵退政策采用报关单作为参考依据,明确提出以企业的出口发票、实际记账为准,提出收入调整概念,税务机关报关单的管理会更加淡化,税务机关才可能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到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四、将出口企业的退税管理纳入属地化管理即实行征退税一体化。

尽管免抵退税在执行中仍存在脱离征税的管理现象。但是已经实现了属地化管理,免退税由于政策的特殊性,在全国则还没有实现属地化管理,保持着适当集中的方式。为适应进出口经营权放开的局面,政府取消免退税方法,实行统一的简化免抵退税方法,则会轻松实现商贸企业退税的属地化管理。

“占应纳税额10%以上”中的“应纳税额”如何理解

应纳税额是指企业按照税法的规定,经过计算得出的应向税务机关缴纳的所得税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 - 减免税额 - 抵免税额。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老师,请问工商年报的纳税总额包括减免的金额吗

你好,工商年报的纳税总额是实际缴纳的税款金额

是应纳税额减去减免税额之后的金额

免抵税额算纳税金额吗

分情况。

1.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销售额FOB*征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应退税额: 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应退税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应退税额)

3.免抵税额: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免抵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额)

纳税总额是指企业全年实际交纳的所有税金之和,这些税种的实际交纳金额,可以从相对应的科目账户中找到。免抵税额就是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税额的部分。

工商年检的全年纳税总额包括哪些税,是根据什么填的。

看应交税额的,借方发生额,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以看出来纳税的金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应纳税额的条款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三章应纳税额。

第二十二条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第二十三条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

应纳税额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以下简称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