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个人成长\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进行高效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进行高效阅读?

作者: 初欣运营网 发布时间:2021-07-30 08:47:08

大家都知道,阅读写作不分家。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我们经过不断的学习,练习,慢慢养成习惯,最终才能真正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关于读写,有人把阅读称为输入,写作称为输出。那么,离开有效的输入,就很难维持长久的输出。而写作,又恰恰是一场持久战,甚至是可能要伴随我们终身的事情。

所以,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高效读书的内容。

一、为什么要阅读?

直到现在,我仍然会听到身边人提读书无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只有你真正读过,读懂了,你才有资格说它是否有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说,我很忙,哪有时间读书?我很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还有的说,我读完书,但什么都没记住啊……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如果你没有真正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即便是给你大块的时间,推荐给你一本好书,教给你最高效的阅读方法,你依然不会去读,或依然读不好书。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我不做详细讲解,但大家一定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件事值得你去做。

二、读了书,为什么总记不住?

相信来听课程的小伙伴,绝大多数人还是挺喜欢读书的,但可能很多人会存在一个困惑,就是我喜欢读书,也读了一定量的书,但读完后,书本一合,内容全忘了。

为什么你读完了书,却什么都记不住呢?大家可以思考下。

书读了会忘,这很正常,因为没有谁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所有内容。这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有关,遗忘发生在学习之后,刚开始不温习、巩固,忘的速度会很快,而后逐渐变慢。

但书读完后,全忘了,这就是你阅读方法的问题。首先,你可能一开始就没读懂;也可能只读了表层意思,没往深处挖掘思考;甚至说,你真的读懂,掰开揉碎了,但没有产出或二次学习,那这也容易忘。

读书的方式分为两种:

被动吸收与主动学习

很多读过书就忘记的人,会常犯被动学习的错误。觉得自己读过书了,量达到了,就相当于完成读书的任务了。而这就是被动式地吸收知识,更多收获的还是别人的原知识,自己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度加工。

叶圣陶在书里有写到:「听见有些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学生了不起,一部《创业史》两天就看完了,颇有点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励,最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一部《创业史》没读好,问题不算大,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能要吃一辈子的亏。」

确实如此,书读不好的人,可能做其他事也会浅尝辄止。读书,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其重要的基本训练。

而采用第二种高效的阅读方式「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你只是读的话,那么你吸收的知识就只有 10%。而如果你读完后,做了读书笔记,延伸了自己的思考后,又对自己影响特别深的内容,写了一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写完之后理解更深入了,然后又给身边的人系统讲了一下,那你最后留下的知识容量会达到 90%。

三、常用的高效阅读方法有哪些?

首先,大家需要理解什么是「高效」。一小时读一本《百年孤独》算不算高效?一周时间读了 10 本书算不算高效?看完之后马上画了思维导图,算不算高效?

单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求速度不算高效。读书是为自己读的,不是为了作秀。

一般而言,我们最开始读书需要先博览,博览的好处是可以提高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这里咱们只重点讲下博览,不涉及太多主题式阅读。

平时写作中,你会发现为什么有的作者写东西就能旁征博引,而你自己写的时候就没有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别人想到的多,读的书多,思考的多,所以在输出的过程中,所能联想到的东西也多,和他自身的内部积淀,知识经验有关系。但如果知识面比较窄的话,你想的东西也少,就不能触类旁通。

博览,要求我们不要只局限于一个领域的阅读,比如虽然你是管理学专业的,但也不能只读管理类的书籍,还可以多读其他方面的书,历史,文学,心理,商业、广告和哲学等等。每个领域内多少都有专著类的难懂的书,你可以先挑一些简单的书开始读,慢慢地再增加思考深度,而且量变达到质变。

具体读书有两种方法:精读+泛读

关于精读

阅读前,建议大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尽量把手机关机或调静音,以防自己读到中途时受到不必要的干扰。然后给自己规定,在一个时间段内去阅读。当然,这个时间不是强调要在什么时候去读,而是只属于你静心阅读的雷打不动的时间。

注:千万不能把做其他的事情和读书混在一起,因为这样效率会降低,达不到精读的效果。

当这些简单的工作都准备好了之后,你就可以认认真真、一页一页地去读了,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笔记。

精读,侧重的书目主要是经典类书籍,一般较难懂,需要深入思考类的书籍。

而且好的经典书籍,都是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的,有思考深度,有各种各样的场景,可以让我们在语言文字,情感力量,思想深度,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受益。

举个例子,我刚开始在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时,理解还比较浅。但时间长了,当我再回读时,就能悟出来很多东西。

比如,从谋生角度来说,老人的确是个失败者,因为费了很大劲儿,居然只能拖着一副鱼骨架回来,加上长时间没有打到鱼。生活上,该怎么办?从与命运抗争的角度来讲,老人又是个胜利者。因为最终他坚持到了无可反抗的地步,与鲨鱼搏斗到底,拖着鱼骨架安全回家。精神上,他永不放弃。最后从生态主义的角度说,老人是个朴素的生态保护者,他对大海的利用是建立在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的,取之有道、有情。所以会发现,作者海明威的写作方式很好。

因此,书要常读,才能常新。经典书籍,值得我们慢慢去品读,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自己,历史,社会和人性,锻炼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另外,阅读经典,需要耐心,静心和恒心,不过暂时看不懂也没关系,也可以先从简单的看起。

关于泛读

泛读,讲究一定的方法,可能快的,1 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有的书籍也比较适合泛读。

因为有时,比方说这本书你从目录就可以看出来还不错,但不需要全看。你觉得某一个章节很好,那就可以先看这个章节的内容。或者书中的一些观点、经验都比较类似,你又比较了解的,它确实没那么难,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直接跳过读了,没必要再多花时间去精读,看一些对你影响和价值不太大的内容。

这种泛读可以加快你的阅读速度,效率往往也很高。我们平常大多数的阅读,很多都是泛读。

高效率泛读的步骤:

1.先看序言:作者一般会把重要、关键的内容在序言中提炼出来,所以当你把序言看完了,这本书也就了解一半了。

2.再看整个目录:这样你对书的了解就会更深一点。

3.接着看第一章内容:作者会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写第一章内容,同时把所要表达的核心和最精华的部分放到第一章节。这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在最前面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

4.最后再看末页后记(有的书可能也没有):这部分一般都是作者写的总结性内容。

泛读,也比较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很多人说没时间读书,其实只是觉得这件事不重要,没有谁的生活忙到挤不出一点时间来阅读的,国家总理也包括在内。

四、如何主动学习,高效吸收内容?

1.做读书笔记

这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主动学习方式。

注意是边看边思考,不能看完了再写,这样意义就不大了。

以我个人为例,我现在一般看的都是纸质书,看到特别精彩的句子,我就会用黄色的荧光笔画出来,用黑色或蓝色的笔写一些自己的观点,也会用红色的笔去标注我认为特别重点的部分。有时候,还会在上面贴一些便签,补充其他的思考。

好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去记录,保存,之后再回看,品读的时候,也会有许多新的感受。

做读书笔记可以在本子上,或直接在书上标注,也可以在各种软件比如,石墨文档,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上面建立读书笔记的文件夹,就像前几节课我们讲积累素材一样。

但要注意一点,摘抄完之后要记得常看,多思考,不然很快又会忘了。而且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简单摘抄书本内容,尽量在笔记中加入个人的思考,或做一个思维导图,理顺一下框架,方便记忆重要内容。

2.主动输出

有的人读书,只追求数量,为了看而看,读了很多书,但却没有怎么思考,输出过东西。

这里也有一个误区,比如,有的人会把他写过的读后感,或者书评拿给我看,然后我看完会想说,你写得很好,很扎实,但为什么和原书内容一样呢?其实,他所谓的输出,只不过是把原书中重点内容,包括目录,都摘抄和总结了出来。

这就像大家现在听我的写作课,如果说课后作业是让你去写一些听课后的感悟、收获,可能会有同学直接把我课程里讲的内容照搬过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因为我们每节课下面都附带的有文字稿,你不用去抄,没意思,又浪费时间。因为我想看到的,是大家自己内化后输出的独立思考。

输出,是一种书面化的思考方式。

有时候,你觉得这个问题,我想得差不多,逻辑也很简单,但真的开始去写,你不一定能写出来。或者,你觉得想东西太少,思考太浅,但是你一写发现,原来自己还能写这么多,这就是输出的魔力。

输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随手编辑,发朋友圈,微博,社群,把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你的同学、朋友和亲戚等。还有把书中的一部分,作为文章当中的一个小部分,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也可以围绕这本书去输出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书评。大家可以围绕一个点来写,从最触动你的地方去入手。

所以,今后大家去打卡,比如读书方面,或者自己的思考感悟等等,都可以向群里分享,另外再附加上一句推荐语,例如「今天我想到了这点……」

3.主动分享

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大家讲到了主动分享的重要性。主动分享就是你要讲给别人听,因为人都是好为人师的,而且教是最好的学。

拿我自己来说,我很热爱读书,也读过上千本书,有了一定的读书经验和积累,所以开设的有读书专栏课,把自己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讲给别人听。而我在教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在不断思考,学习。

想让别人听清楚,弄明白,自己就得先学好,然后整理好思路和内容讲给别人听。因为要讲给别人听,那就得逼自己讲到最好,不然会砸个人的牌子。

我平时学到一些好东西时,我就会直接跟身边的小伙伴,或者我对象去分享。讲出来了,我自己也消化了知识,满足了我个人的表达欲。更重要的是,也向他人传递了价值。

另外,我在荔枝微课上创立的有一个怀左成长课堂的直播间,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嘉宾来做免费的直播分享。而每位嘉宾的分享,基本上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解决听众们的某方面问题。同时,分享的人也更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主动分享的力量。

4.主动实践

一月份的时候,我做了一次共读活动,选的书籍是《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这本书里讲到了积极主动的习惯。

积极主动,这个习惯非常好,就是有好的机会,大家都要积极去争取,牢牢把握住。

在我的第 4 期写作训练课期间,我发起了一个小活动,给有写作困惑的学员与我通话的机会。

但当时有很多同学碍于不好意思,没准备好,或担心自己普通话不够好,然后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

我们学习任何东西,如果你只是学,而没有去实践,没有用出来,那就没有太大的价值。

比如,你读了一本有关演讲的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演说力的方法,这是第一步,属于被动吸收知识,但如果你学完就立马在社群里给大家做一次语音分享,并结合书中讲到的技巧,不断揣摩和训练自己的表达力,那你的学习效果一定会翻倍。

主动做事,会把握很多机会,如果能把学到的东西再试着用出来,你会消化得更快,理解也更深入。

五、如何将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

如这节课标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起来呢?

开启读写模式,有两种方法:

先读后写+先写后读

第一种,很多人比较习惯先读后写,那么,无论你是否读全书或全文,你可以先从中找出一个片段,然后仔细去读一下这个片段。

读完后,接下来就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展开你自己的联想和思考。

有没有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标点触动我,以及触动了我什么?

比如,前段时间我读的《能力陷阱》这本书,里面有段话:

能力是优势,同时也有可能是陷阱。长期陷在我们擅长的工作中,会侵占我们更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的时间,最终影响我们的发展。

这段话,当时我看了很有感触,然后我就问自己触动我什么了?然后就引发了我的思考,自己确实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比如,我学的一直是文学专业,以前我读书只读文学,其他书几乎都不涉猎。但之后我慢慢发现,这样的阅读非常具有局限性,会限制我的多维度的思考力和未来走向社会的发展空间。所以后来,我就开始博览,现在毕业后,主要侧重于读理论实用类的书籍。

第二种,先写后读,写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用读书来解决将会是一个好办法。好处就在于针对问题读书,目的很明确,且容易调动内在的阅读思维。

比如,我最近在读大前研一的《专业技术》这本书,其中有些内容我发现可以和写作联系起来,那之后我再输出写作方面的文章时,就可以再次翻看查阅这本书中的相关知识点。

这种的好处是,第一,我又温习了这本书中的某些内容;第二,把书中的这个知识点用到了写作中去;第三,会让我这篇写作类的文章,显得更有专业、深度,也更稀缺。

这就是在写作中遇到真实问题再来读书的例子,是不是看上去感觉很实用,很有价值?

所以,以问题去带动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内化知识的方式,不仅能完善丰富我们的知识内在联系,还有利于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