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媒体运营\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红利?新媒体属于什么行业?

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红利?新媒体属于什么行业?

作者: 初欣运营网 发布时间:2021-08-04 08:32:37

我们第一天的学习内容是:如何看清新媒体行业过去和未来的红利 ?

首先,为什么看清新媒体行业的红利,对于你非常的重要 ?

几个月前,我一个在新媒体创业公司做高管的同事离职了。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前景的问题。她说,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一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未来究竟怎么样,她特别迷茫,所以选择了离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因为:新媒体既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行业,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行业。从微博到微信再到未来更多的新媒体平台,我们仿佛刚看到一片蓝海,转眼间它就变成了红海。规则在变、平台在变、市场也在变。如果你没有看清这个行业发展的本质,你就很难抓住机会。但如果你完全理解了红利,你就更容易做出理性的选择,为自己和你的企业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用一句恰当而又不恰当的比喻,就是雷军说过的: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后半句不重要,重要的是前半句。

那么,大家先记住一句话:红利,本质上来自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供小于求,产生红利;供大于求,没有红利。

这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原理。

再重复一次:红利,本质上就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那么,微信公众号背后的供和求是什么 ?

先说影响用户对公众号需求量的因素:

第一、微信的用户量。2 亿微信用户 500 万公众号,对比 8 亿微信用户 500万公众号,很显然后者对公众号的发展更为有利。

第二、用户已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一个已经关注了一百个公众号的用户,和一个刚开始关注公众号的用户,很显然,后者对公众号的发展更为有利。原因是,对于一个已经关注了100 个公众号的用户来说,它的很多需求已经被这 100 个公众号满足了,那么他再新关注一个公众号的成本就会很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定位于小众市场。因为,大众市场的需求已经被其他公众号满足的差不多了。用户都关注了 8 个教她买买买的帐号,你也许就只能专注于教她买包包。

第三、微信的使用时长。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用户的微信使用时间越长,那么公众号被关注和阅读的机会就越多。幸运的是,公开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超过了 4 个小时。

第四、用户对公众号新的需求。曾经,用户对公众号的需求只有阅读内容。后来,随着微信功能的强大,以及用户对朋友圈以及社交产品认知的升级,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比如,通过公众号获得商家的优惠、通过公众号参与线上和线下的活动等等。用户对公众号的需求越多,我们的机会越多

总结一下,微信的用户量、用户已关注的公众号数量、微信的使用时长、以及用户对公众号新的需求,这四点,主要决定了公众号的整体市场需求。

对应的,是公众号的市场供给量。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是大家对公众号的认知程度。

曾经,公众号对于大众来说,神秘而高端。第一批吃螃蟹注册公众号的,不是资深互联网人,就是资深的媒体人。现在,公众号仿佛成了大家的标配,就像当年的个人博客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了如何注册自己的公众号。当然,这也验证了微信公众平台的 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资本的刺激。

从 2014 年起,大量的公众号拿到融资,同时,大量的行业报道让我们知道了这是个可以赚钱的行业,且赚钱的门槛看起来并不高。于是,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开始进场,公众号的内容质量快速提高。营销型公众号要么内容升级,要么面临淘汰。所以,优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总结一下:随着大家对公众号的认知更加充分,以及资本的刺激,市场上的公众号越来越多,内容也越做越好。

现在,当你把刚才说的公众号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进行匹配,你也就能解释整个行业的红利演变了。

从 2012 年到 2014 年,是微信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期。在这个时期,只要你的帐号定位比较大众,内容又不是十分的糟糕,你就能收获大量的新增用户。而这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是供小于求。当时,微信的用户增长速度远高于公众号的增长速度,且用户的订阅号列表普遍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关注的公众号。关注更多的帐号,在当时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大批的搞笑类、星座类、鸡汤类帐号收割了大量的用户。

从 2014 年到 2016 年,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红利期。虽然微信的用户量依然在高速的增长,可其他几个关于供求的变量却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关注了足够多的公众号,他们新关注一个公众号的动机变的越来越弱;比如,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创业,流量开始被更为优质的内容吸引。

与此同时,用户对朋友圈的认知开始潜移默化的升级,大家更愿意通过分享公众号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身份。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帐号有很多,我只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原创星座类公众号:同道大叔;另一个则是著名的情感类公众号:咪蒙。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这两个帐号经常刷爆朋友圈是不是在这个阶段。

进入 2016 年之后,我们发现了三个现象。

第一,叫喊「公众号已死」的声音越来越多。之前只是营销类帐号在发声,后来一些原创大号也开始唱衰微信公众号。

第二,开始出现现象级的活动型内容和活动型帐号。

第三,视频类内容越来越受到欢迎。这足以说明,公众号文字阅读的需求已被充分甚至过度满足,而更深度的参与形式(比如,线下参与、观看视频)开始被用户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大众需求。这一阶段,我们看到了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我们看到了概率论的一周 CP活动。微信公众号,正式进入到了参与红利期。

通过上面这三个阶段的总结,你不难发现一个真理:红利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其中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对趋势的预判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复盘新媒体红利的轮动,并且理解其中的本质。当你理解了,你就能更好的抓住下一波机会,而不是市场在变,你不变。

为了让大家对红利的本质理解的更透彻,我再快速复盘一下新浪微博的发展。

2009 年到 2012 年,是微博的流量红利期。大量的草根帐号通过注册后的引导关注,收割了百万级的粉丝。比如,冷笑话精选、欧美街拍、爱情物语。他们的背后,是尹光旭、杜子建、酒红冰蓝。

2012 年到 2014 年,是微博的内容红利期。草根帐号的关注度快速下降,大家对微博内容的预期和要求越来越高,大批段子手和大 V 横空出世,比如,留几手、李铁根、天才小熊猫。他们的背后,是鼓山、楼氏、牙仙。

2014 年 4 月 17 日,微博上市纳斯达克,同时,市场上很多人在说:微博不行了。这个时候,就特别像 2016 年的微信。然而,随着大家对微博认知的升级,微博真正的爆发才刚刚开始。微博进入了参与红利期。

2014 年下半年,冰桶挑战在微博刷屏;2015 年,天津港仓库爆炸,妖妖小精的「世界上最帅的逆行」转发突破 70 万;大家逐渐对微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出事儿了,上微博。尤其是明星出事儿了。2016 年 8 月 14 日,王宝强离婚的消息开始占据微博热搜,离婚声明被转发 60 万次,评论 300 余万次。随后,微博股价大涨 7%,市值突破 100 亿。而现在,微博的市值已经接近 200 亿。

微博聊完了,公众号也聊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感想?

从流量红利,到内容红利,再到后来的参与红利,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本质是一致的。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供给在改变,而公众号的运营者,往往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每天更新,每天更新,一个月,半年,一年。真的希望大家能多站在自己用户的角度,以及很多很多用户的角度,习惯性的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现在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未来会需要什么?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大家对于公众号的需求和对应的红利是什么 ?

给出我的答案:那就是:回归服务,回归线下,回归解决问题。对于企业类公众号,当大家开始习惯用微信下单、转账、付款、并同时领取优惠券,微信的生活工具属性就越来越强了。而用户的这些习惯和认知,会让企业越来越容易将用户留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大到滴滴出行、南方航空、招商银行,小到一些临街旺铺,微信帮助商家聚集客户的能力越来越强。

另一方面,对于个人类公众号,给自己打标签的情感类内容,需求会快速的萎缩。毕竟,大家想在朋友圈彰显的,这两年已经彰显的差不多了。未来,观点型的内容、资讯型的内容,将会更有市场。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反复的琢磨这句话:红利,本质上来自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你必须多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有哪些需求,你能比别人更快的发现,更好的解决。那么这些需求,就是你的红利。